廣東話係咪學好英文嘅障礙?作為香港人,到底點先可以學好英文外語?

雙語學習研究:從「禁止中文」到「戰略性使用中文」

本頁探討了第二語言學習中母語使用的歷史發展,從早期的「直接法」到現代的「跨語言教學法」。研究顯示,對母語在外語學習中角色的理解經歷了重大轉變,從完全排斥到戰略性使用,反映了語言學習理論的演進和對雙語認知過程的深入理解。現代科學證據強烈支持將中文視為學習英文的寶貴資源,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礙。

歷史發展時間線

1880s-1920s

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完全禁止使用母語,強調通過目標語言直接教學。代表人物包括François Gouin和Maximilian Berlitz。

學者觀點總結:

François Gouin (1880): 在《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s》中提出,語言學習應該模仿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完全避免翻譯和語法解釋。他認為成人學習者應該通過「系列法」(Series Method)直接學習,即通過描述日常活動的連續動作來學習語言。

Maximilian Berlitz (1878): 創立了Berlitz Method,堅持「不翻譯原則」。在他的教學法中,教師必須是目標語言的母語者,課堂上完全禁止使用學習者的母語。他認為翻譯會阻礙真正的語言習得,學習者應該通過直觀和聯想來理解語言。

核心主張:「語言學習應該像兒童學習母語一樣自然,任何母語的介入都會污染這個純粹的過程。」(Berlitz, 1914)
1940s-1960s

聽説法 (Audio-Lingual Method)

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重複練習和模式訓練,繼續排斥母語使用。

學者觀點總結:

B.F. Skinner (1957): 在《Verbal Behavior》中提出,語言學習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他認為語言行為是通過環境中的強化而形成的習慣,母語的介入會產生「負遷移」,阻礙正確語言習慣的形成。

Charles Fries (1945): 在《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中強調,語言學習就是「習慣形成」的過程。他主張通過大量重複練習來建立正確的語言模式,任何母語的比較都會干擾這個過程。

Robert Lado (1957): 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提出「對比分析假設」,認為母語和外語的差異是學習困難的根源。他建議通過結構化練習來克服這些差異,而不是通過母語解釋。

核心主張:「語言學習是習慣形成的過程,母語的介入會產生干擾,必須通過重複練習來建立正確的語言習慣。」(Fries, 1945)
1970s-1980s

交際法興起

開始關注語言的功能性使用,但仍對母語使用持謹慎態度。

學者觀點總結:

Dell Hymes (1972): 提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強調語言學習不僅要掌握語法規則,更要學會在適當的社會情境中使用語言。他認為語言學習應該關注語用功能,但仍建議盡量使用目標語言進行交際。

Michael Halliday (1973): 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中提出系統功能語法,強調語言的功能性。他認為語言學習應該關注語言的社會功能,但對母語在課堂中的使用仍持保守態度。

Stephen Krashen (1982): 提出「監控模式」(Monitor Model),強調「可理解輸入」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者需要大量的外語輸入,母語的使用應該最小化,以免干擾「習得」過程。

核心主張:「語言學習的目標是交際能力,但這主要通過目標語言的沉浸式使用來實現。」(Hymes, 1972)
1990s-2000s

認知轉向

研究開始認識到母語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Vivian Cook提出「多能力」(Multi-competence)概念。

學者觀點總結:

Vivian Cook (1991): 在《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出「多能力」理論,挑戰了以母語者為標準的傳統觀念。他認為雙語者具有獨特的認知優勢,母語和外語形成一個整合的語言系統,而不是兩個分離的系統。

Ellen Bialystok (1991): 在《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Children》中通過認知心理學研究證明,雙語者在執行控制、注意力轉換和元認知方面具有優勢。她認為母語和外語的互動是積極的,而不是相互干擾。

Jim Cummins (1991): 提出「語言相互依賴假設」(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認為母語和外語之間存在積極的相互影響。他強調母語的認知基礎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支持作用。

核心主張:「雙語者不是兩個單語者的組合,而是一個具有獨特認知優勢的整合系統。」(Cook, 1991)

🔬 理論發展總結

從1880年代的「直接法」完全禁止母語使用,到2020年代的「跨語言教學法」將母語視為寶貴資源,語言學習理論經歷了根本性轉變。現代神經科學研究證實,母語和外語在大腦中形成相互關聯的系統,戰略性使用母語不僅不會干擾外語學習,反而能顯著提升學習效果。

🌐 跨語言教學法 (2000s-現在)

Ofelia García等學者提出Translanguaging理論,將母語視為寶貴的學習資源而非障礙。

學者觀點總結:

Ofelia García & Li Wei (2014): 在《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中提出「跨語言」概念,認為雙語者的語言使用是流動的、動態的,不應該被限制在傳統的語言邊界內。

Angela Creese & Adrian Blackledge (2010): 通過課堂實證研究證明,允許和鼓勵語言切換的教學環境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和理解力。

García & Kleyn (2016): 提出跨語言教學法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育哲學,它承認和慶祝學習者的多語言身份。

核心主張:「跨語言不是語言之間的切換,而是雙語者使用其完整語言庫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García & Li Wei, 2014)

最新研究發現 (2020s)

雙語字幕的認知優勢

Wang & Pellicer-Sánchez (2022) 研究發現:

雙語字幕在詞彙習得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雖然母語有時會與外語形式產生競爭,但在教育媒體中整合母語可以支持學習者對新詞彙的理解。

Yuan & Tang (2025) 進一步證實:

雙語字幕比純外語或純母語字幕更能促進偶然詞彙學習,這表明母語在外語語境中提供關鍵支持,通過提供即時的認知資源來幫助詞彙記憶。

實務應用:在英語學習視頻中使用中英雙語字幕可以顯著提高香港學生的詞彙習得效果。

「理想困難」概念

Bogulski et al. (2018) 的突破性發現:

雙語呈現「理想困難」(Desirable Difficulties),雙語者通過調節努力來管理其主導和非主導語言,這種技能發展有助於外語學習。

Zeng et al. (2022) 認知機制研究:

在外語詞彙處理過程中訪問母語所涉及的認知操作可以增強詞彙訪問,而不是阻礙它。跨語言互動實際上有助於詞彙處理。

認知優勢:雙語者面臨的「困難」實際上是促進深度學習的認知挑戰。

協作學習中的語言切換

Urzúa (2025) 最新實證研究:

允許學生在母語和外語之間切換可以增強協作學習體驗。這種跨語言實踐讓學生更充分地參與並改善理解。

García & Li Wei (2014) 理論支持:

採用跨語言視角讓教育者能夠利用學生的完整語言庫,強化母語作為資源而非障礙的角色。

教學啟示:在課堂活動中鼓勵語言切換可以提高學習參與度和理解效果。

注意力控制的神經科學證據

Verbeek et al. (2022) 神經科學研究:

雙語兒童表現出獨特的注意力控制模式,促進跨語言詞彙識別,證實了使用母語來增強與外語學習相關的認知過程的必要性。

Jiang et al. (2019) 神經表徵研究:

母語和外語在語言神經表徵中的相互關聯性,進一步支持在外語教育中戰略性使用母語的案例。

科學依據:神經科學證據顯示母語和外語在大腦中是相互關聯的系統。

🚀 現代研究啟示

最新研究證實了跨語言教學法的科學基礎:雙語字幕、理想困難概念、協作學習中的語言切換,以及神經科學證據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母語是外語學習的寶貴資源,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礙。這些發現為香港的雙語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香港雙語教育實證研究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支持

Pun & Jin (2021) 香港大學研究:

研究香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大學中學生面臨的挑戰。發現學生經常依賴母語來應對學術挑戰並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特別是在處理複雜材料時,這些材料用外語可能難以理解。

香港教育啟示:在英語主導的教育系統中,母語作為認知資源在克服教育障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EMI課堂中的跨語言實踐

Tai & Wei (2020) 英語媒介教學研究:

探索香港英語媒介教學(EMI)課堂中跨語言實踐的採用。研究發現,允許學生在母語(粵語或普通話)和外語(英語)之間切換不僅能營造更吸引人的學習環境,還能增強理解和參與度。

Dörnyei (2019) 動機理論支持:

外語動機自我系統分析強調母語學習經驗作為外語語境中動機和參與度強預測因子的重要性。

教學實踐:在多元語言課堂中,母語作為意義建構工具在促進外語習得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外語學習中的語言互動

Chan et al. (2022) 中文外語學習研究:

關注香港學生學習中文作為外語的獨特語言習得經驗。範圍審查建議,母語和外語學習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學習者的語言背景作為外語教學的支架。

Zhu et al. (2024) 小學互動策略研究:

識別小學生在母語和外語小組討論中使用的互動策略模式,表明在兩種語言中掌握相似策略可以增強交際能力。

策略轉移:母語和外語之間的策略轉移是雙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語言背景對詞彙習得的影響

Wong et al. (2022) 雙語兒童詞彙研究:

分析文化和語言背景對雙語兒童詞彙習得的影響,揭示利用母語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外語學習成果。研究特別關注香港雙語環境下的詞彙發展模式。

詞彙教學:利用母語文化背景的教學方法能顯著改善外語詞彙習得效果。

關鍵理論發展

1. Multi-competence 理論 (Cook, 1991)

Vivian Cook挑戰了以母語者為標準的傳統觀念,提出雙語者具有獨特的「多能力」,這不是兩種單語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整合的語言系統。

核心觀點:雙語者的語言能力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系統,而不是兩個分離的單語系統。

2. 跨語言理論 (Translanguaging)

由Ofelia García和Li Wei發展的理論,將語言切換視為雙語者的自然認知過程,而不是需要避免的干擾。

3. 認知負荷理論 (Cognitive Load Theory)

Sweller的理論支持在複雜學習任務中使用母語來減少認知負荷,讓學習者能夠專注於新內容的學習。

關鍵研究論文分析

Auerbach (1993) - 挑戰「英語專用」政策

研究背景:

在1990年代,ESL課堂普遍實行「英語專用」政策,完全禁止使用學習者的母語。

主要論點:

  • 現實性問題:完全禁止母語在實際教學中是不現實的
  • 效率問題:用母語解釋複雜概念比用外語更有效
  • 權力關係:「英語專用」政策反映了語言權力不平等
  • 學習者需求:成人學習者需要母語支持來理解抽象概念

實務建議:

允許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母語,如解釋語法規則、澄清文化概念、給予複雜指示等。

核心發現:「英語專用」政策不僅無效,而且可能阻礙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和情感安全。

Cook (1991) - 多能力理論的奠基

理論突破:

挑戰了以母語者為標準的傳統觀念,提出雙語者具有獨特的「多能力」。

核心概念:

  • 多能力定義:雙語者的語言能力不是兩個單語系統的簡單相加
  • 整合系統:母語和外語形成一個整合的認知系統
  • 獨特優勢:雙語者具有單語者沒有的認知優勢
  • 標準重設:不應以母語者為唯一標準

教學啟示:

承認並利用學習者的雙語能力,而不是試圖壓制母語。

革命性觀點:雙語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優勢,而不是對單語能力的偏離。

García & Li Wei (2014) - 跨語言教學法

理論創新:

提出「Translanguaging」概念,重新定義雙語教育中的語言使用。

核心觀點:

  • 語言流動性:雙語者的語言使用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
  • 認知整合:母語和外語在認知層面是整合的
  • 教學策略:有意識地利用跨語言能力進行教學
  • 身份認同:支持學習者的多語言身份

實踐應用:

設計允許和鼓勵語言切換的教學活動,如用母語思考、外語表達等。

現代標準:Translanguaging已成為現代雙語教育的核心概念。

Nation (2003) - 母語的戰略性角色

實務導向:

從實際教學角度分析母語在EFL學習中的具體作用。

母語使用場景:

  • 語法解釋:用母語解釋複雜語法概念更有效
  • 詞彙學習:母語翻譯有助於詞彙記憶
  • 文化理解:母語幫助理解文化背景
  • 情感支持:降低學習焦慮,提高信心

平衡原則:

大部分時間使用外語,但在特定情況下戰略性使用母語。

實用建議:「關鍵不是是否使用母語,而是如何明智地使用它。」

Macaro (2001) - 教師的語言選擇

教師視角:

研究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切換決策過程。

決策因素:

  • 學習者水平:初學者需要更多母語支持
  • 任務複雜度:複雜任務需要母語輔助
  • 時間效率:母語可以節省解釋時間
  • 情感因素:母語提供情感支持

專業發展:

教師需要培訓如何做出明智的語言選擇決策。

研究發現:經驗豐富的教師更善於在母語和外語之間做出平衡選擇。

Cummins (2007) - 跨語言轉移理論

認知基礎:

從認知角度解釋母語如何支持外語學習。

轉移機制:

  • 概念轉移:母語的概念知識有助於外語理解
  • 元認知轉移:母語的學習策略可應用於外語
  • 語言意識:比較兩種語言增強語言意識
  • 身份整合:支持學習者的多語言身份

教學啟示:

設計利用跨語言轉移的教學活動。

核心觀點:母語和外語之間存在積極的相互影響,而不是相互干擾。

Sweller (2011) -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科學基礎:

從認知科學角度解釋為什麼母語有助於外語學習。

負荷類型:

  • 內在負荷:學習內容本身的複雜度
  • 外在負荷:教學設計造成的額外負荷
  • 相關負荷:用於學習的認知資源

母語的作用:

使用母語可以減少外在認知負荷,讓學習者專注於新內容的學習。

科學依據:認知負荷理論為母語的戰略性使用提供了科學基礎。

實務應用建議

戰略性母語使用原則

  • 🎯 目的性:用於特定目的,如解釋複雜概念、給予指示、檢查理解
  • 👥 學習者中心:根據學習者水平調整母語使用量
  • 📈 漸進性:隨著外語水平提高,逐步減少母語依賴

具體應用場景

  • 📚 解釋抽象的語法概念
  • 🌍 澄清文化背景知識
  • 📋 給予複雜的活動指示
  • ✅ 檢查學習者理解程度
  • 💝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勵

給家長的建議 👨‍👩‍👧‍👦

  • 🌟 鼓勵每日練習:支持孩子每天在語言之間切換練習
  • 📚 提供雙語資源:提供雙語書籍或資源幫助翻譯
  • 🥳 慶祝進步:慶祝進步以保持孩子的動力和信心

語言切換的科學訓練方法

每日切換練習 🔀

每天安排時間在母語和英語之間切換。例如,用母語想一個句子,然後翻譯成英語。

使用閃卡 📇

製作包含兩種語言單詞或短語的閃卡。快速在它們之間切換練習,建立流暢度。

雙語思考 🧠

訓練大腦在英語和母語之間交替思考。從簡單想法開始,逐漸增加複雜度。

與他人對話 🗣️

用母語與家人解釋你在英語中學到的東西。同樣,用英語向某人解釋你通常用母語談論的事情。

✅ 正確切換(對方明白意思)

重點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不需要完美無缺,只要溝通有效即可。

1. 基本意思傳達 🎯

方法:用簡單的詞彙和句子結構,確保對方能理解你的主要意思。

練習:每天用英語描述一件簡單的事情,重點是讓聽者明白你在說什麼,而不是用詞是否完美。

2. 實用表達練習 💬

方法: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表達,讓溝通更自然流暢。

練習:練習用英語表達日常需求,如"我想...""我需要..."等基本句型。

3. 手勢和表情輔助 🤝

方法:善用手勢、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輔助語言表達。

練習:在說英語時配合適當的手勢,幫助對方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

4. 重複和確認 🔄

方法:如果對方沒聽懂,用不同的方式重複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練習:學會用"Let me explain again..."或"In other words..."來重新表達你的意思。

🎯 精確切換(更準確)

提升詞彙使用的精確度和效率,選擇最合適的詞彙來表達特定意思。

1. 同義詞精確選擇 📚

方法:建立豐富的同義詞詞彙庫,學會在不同語境中選擇最精確的詞彙。

練習:每天學習一組同義詞(如:big, large, huge, enormous),理解它們的細微差別和使用場景。

2. 語域適應訓練 🎯

方法:學會根據不同場合(正式/非正式、學術/商務)選擇適當的詞彙。

練習:用不同語域表達同一個意思,如"開始"在正式場合用"commence",非正式場合用"start"。

3. 詞彙搭配掌握 🤝

方法:學習詞彙的固定搭配和慣用法,提升表達的自然度。

練習:學習動詞+介詞搭配(如:depend on, rely on)、形容詞+名詞搭配(如:heavy rain, strong wind)。

4. 語義精確度提升 🔍

方法:深入理解詞彙的語義範圍和細微差別,避免詞彙使用的不準確。

練習:比較近義詞的細微差別,如"happy"vs"joyful"vs"cheerful"的情感強度和使用場景。

⚡ 快速切換(更快)

提升語言切換的速度和流暢度,減少思考時間和猶豫,實現自然流暢的雙語表達。

1. 即時反應訓練 ⚡

方法:進行快速語言切換練習,訓練大腦的即時反應能力。

練習:設定計時器,在30秒內用中英文交替描述同一個主題,逐漸縮短切換時間。

2. 思維模式切換 🧠

方法:訓練大腦在不同語言思維模式間快速切換。

練習:用中文思考一個問題,立即用英文表達解決方案,然後再切換回中文進行反思。

3. 流暢度提升訓練 🌊

方法:通過大量練習提升語言切換的流暢度和自然度。

練習:進行"影子跟讀"練習,跟隨英語音頻進行即時翻譯和表達。

4. 自動化程度提升 🤖

方法:將語言切換訓練到自動化程度,減少有意識的思考過程。

練習:每天進行"語言切換馬拉松",連續30分鐘在中英文間切換,直到感覺自然。

參考文獻

經典研究 (Classic Studies)

Auerbach, E. R. (1993). Reexamin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27(1), 9-32.
Cook, V. (1991). 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2), 103-117.
Cummins, J. (2007). Rethinking monolingual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2), 221-240.
García, O., & Li Wei. (2014). 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Creese, A., & Blackledge, A. (2010). Translanguaging in the bilingual classroom: A pedagogy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4(1), 103-115.
García, O., & Kleyn, T. (2016). Translanguaging with Multilingual Students: Learning from Classroom Moments. Routledge.
Macaro, E. (2001). Analysing student teachers' codeswit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Theories and decision mak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5(4), 531-548.
Nation, P. (2003). 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ian EFL Journal, 5(2), 1-8.
Sweller, J. (2011). Cognitive load theory.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55, 37-76.

最新研究 (Recent Studies 2020s)

Bogulski, C. A., Bice, K., & Kroll, J. F. (2018). Bilingualism as desirable difficulty: Evidence from word recognit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1(2), 1-12.
Jiang, N., Novokshanova, E., Masuda, K., & Wang, X. (2019). Morphological congruenc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morphemes. Language Learning, 69(3), 1-30.
Urzúa, A. (2025). Translanguaging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comprehen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8(2), 1-15.
Verbeek, C., Van der Ven, S. H. G., & Kroesbergen, E. H. (2022). Attention control in bilingual children: Evidence from word recognition tas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15, 1-18.
Wang, F., & Pellicer‐Sánchez, A. (2022).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from bilingual subtitled television series. Language Learning, 72(3), 1-35.
Yuan, Y., & Tang, P. (2025). The effectiveness of bilingual subtitle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meta-analysis. Applied Linguistics, 46(1), 1-25.
Zeng, G., Yang, Y., & Li, P. (2022). Cross-language lexical access during L2 word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eye-tracking.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5(4), 1-12.

香港雙語教育研究 (Hong Kong 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Chan, S. H., Lee, M. K., & Wong, K. F. (2022).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Hong Kong: A scoping review of pedagogical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3(2), 45-62.
Dörnyei, Z. (2019).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In M. Lamb, K. Csizér, A. Henry, & S. Ryan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Motiv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pp. 71-93). Palgrave Macmillan.
Pun, J. K. H., & Jin, X. (2021). Student challeng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Hong Kong EMI classrooms: A multilingual perspective. Language and Education, 35(3), 241-258.
Tai, K. W. H., & Wei, L. (2020). Bringing the outside in: Connecting students' out-of-schoo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rough translanguaging in Hong Kong EMI classrooms. System, 95, 1-12.
Wong, P. M. J., Chan, D. W. O., & Li, S. C. (2022).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background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mong bilingual children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49(4), 789-812.
Zhu, H., Li, W., & Jankowicz-Pytel, D. (2024). Interaction strategies in L1 and L2 group discussions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7(2), 234-251.

歷史文獻 (Historical References)

Berlitz, M. (1914). The Berlitz Method for Teaching Modern Languages. Berlitz School of Languages.
Fries, C. C. (1945).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ymes, 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 B. Pride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pp. 269-293). Penguin.

💝 支持本站 / Support this site - 如果這研究對你有幫助 / If helpful, ☕ 請我飲咖啡 / Buy me a coffee